《三国志13》未出现的名人一览及相关介绍

时间:2016-01-16 来源:88130安卓下载 作者:佚名

  在《三国志13》中,一些原著上出现的人物在游戏中并没有出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三国志13》未出现的名人一览及相关介绍,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许劭

  许劭(约150—195),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和堂兄许靖(就是后来在刘备手下的那个)在年轻时,每个月都会举办月旦评的人物品评会,影响力之强,甚至是受其评论就能成名的地步。袁绍、刘表等人皆接受过他们品评,曾经评价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曾任汝南郡功曹,后为了避中原战乱,到达广陵郡。许劭到达后,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很是周到。但许劭却感到不安,告诉他的门生说:“陶恭祖表面上好名,内心却不是真的。他对我虽然很好,但这种情况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不如走吧。”于是到曲阿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后来陶谦果然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不得不说此人面相之准)。

  刘繇进军讨伐笮融,许劭告诉刘繇:“笮融出军,不顾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笮融果然杀死太守朱皓。刘繇被孙策击败后,许劭随其逃往豫章郡,195年病逝于豫章郡,享年46岁。

  此人在310和311作为事件人物出场过,尤其以310较为出彩,因为要想得到名士的的称号必须得和他或者乔玄聊天。可以说评价曹操的那句话,让他更红了。在那个重视名声的年代,当个评论家既能结好人脉,又能自涨名声,真是骚包的职业。放到现代,这就是一专家。为什么脑袋里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然而许劭寿命是硬伤,若是313加入此人,可能还没玩几年就翘了,实在是让人不痛快。不过作为事件人物登场我想更多玩家会欢迎,毕竟谁不想被他评一评呢,万一火了呢



郑浑

  (左边他哥乱入,不要在意)

  郑浑(生卒年不详),字文公。河南开封人。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名守,东汉名儒郑众曾孙、名士郑泰之弟。早年与侄子郑袤避乱淮南,后转投好友华歆。又被曹操辟为掾属,历任下蔡、邵陵县长,任内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颇得民心。后任丞相掾属,迁左冯翊,将扰乱郡县的梁兴击破斩杀,又击败作乱的山贼。曹操征汉中,任命郑浑为京兆尹,因百姓新集,便定移居的法令,让人口多的与人口少的结成邻居,善良诚实的人与孤单的老人住在一起,以便互相帮助,勤恳耕种;并明法令做好治安工作,使百姓安心务农。操军进入汉中后,他又组织百姓到汉中种田,百姓积极生产,无一逃亡。因此曹操对他更为赞赏,召他进京任丞相掾。魏文帝即位,郑浑被任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调任阳平、沛都二郡太守。两郡交界地势低湿,常患小灾,百姓饥乏,郑浑便发动百姓修陂池建土堰,开垦稻田。郡中有人以为不便,郑浑说:“地势低下,宜于灌溉,养鱼种稻将获得长久的利益,这是丰民之本啊!”于是,亲自率领宫民修陂建堰等水利工程,用当年冬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因而连年获得大丰收,耕田逐年增加,税收倍增,民赖其利,感其德刻石歌颂,将他兴建的水利工程命名为“郑陂”。郑坡沿用多年,在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地理巨著《水经注》中就有关于郑坡的记载:“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加驸马都尉后转任山阳和魏郡太守。魏明帝曹叡听闻郑浑的事迹之后,下诏将其政绩布告天下。之后任将作大匠,他为官清廉朴素,妻儿都常忍饥挨冻。后来去世。

  此人生卒年不确定,据《三国志·郑浑传》和《后汉书·郑泰传》推测,大概在150-160年之间。这又是一位内政系牛人,不得不说暗荣遵从了演义,漏掉了不少名人哎,因为他们一家子都很有名,曾祖父郑众当世大儒,他兄弟郑泰也是汉末名士(就是画像上左边的),他侄子郑袤,就是那个被他带着避乱的小哥,最后也是西晋重臣。士元在这里着重说他,就是因为他对农业的贡献可以说是瞩目的,巨大的,对于民生也有一套治理的方法。不仅如此,上阵对敌也是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这样上的了厅堂,下的了厨房,哦不,上的了朝堂,下的了战场的人才哪里找啊。强烈建议玩家加入此人,无论是大后方,还是前线,此人都可以游刃有余。连曹老板都夸赞的人,用着不虚。



庞德公

  庞德公,本名不详,生卒年不详,字尚长,号德公,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的名士,荆州襄阳人。他在襄阳之南的岘山躬耕,和司马徽、诸葛亮、徐庶等为好友。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他的侄儿庞统为凤雏。拒绝刘表的出仕邀请,在鹿门山隐居,采药而终。

  庞德公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士极为友善,亲密无间,过往颇多。曾与司马徽、庞统等人屋宇隔水相望,常常欢聚,荡舟或涉水相访,无牵无挂、自得安闲。有一天,司马徽来庞德公家,恰巧德公祭祀先人的坟墓不在,他竟直入庞德公家的房屋内部,把庞德公妻子儿女叫来,并要求他们快点做黍饭招待自己,并说:“徐庶曾说有客人要来与我和庞德公谈论。”庞德公妻子儿女皆罗列食物,拜司马徽于堂中,奔跑着供设饮食。不久,庞德公回家,和司马徽见面,朋友之间竟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没有主客之分。司马德操小庞德公十岁,把庞德公当兄长,称庞德公称为”庞公“。“庞公”之名由此而来。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于是,刘表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刘表对庞德公说:“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刘表:“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有归宿,人的取舍与行为举止也是人的巢穴,万物都是只为各自得到栖宿的地方,所以天下并不是我所要保全的。”庞德公以耕作为业,所以他的妻子儿女在前耕耘。刘表指着他的家人问庞德公:“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德公回答:“世上的人追慕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而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只是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同罢了。”刘表问庞德公危险的原因,庞德公回答说:“尧、舜将天下的土地授予他的臣子,而没有偏爱;让他的儿子在民间生活,而无骄傲的神情。丹朱、商均和我,得以保全生命而终。禹、汤虽得到了天下,便把国家交给自己的亲人,使桀败退,迁徙南巢;纣的首级被悬挂在周的旗织上,而他们的宗族被敌人俘获。禹、汤难道不比丹朱、商均愚蠢?这就是其处境危险的原因。周公摄政时,杀害他的兄长。如果此前让周公和他的兄弟食用粗劣的汤羹,居住蓬蒿下面,哪有像这样的危害!”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年少时纯朴诚恳,还没有人认知。只有庞德公重视庞统,后来庞德公又向司马徽推荐庞统。司马徽便与庞统谈论,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感到非常惊异,叹服地说:“庞德公实在是知人,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呀。”并称庞统是南州士之首。

  终于轮到士元的本家出场了。什么是隐士,这就是大隐之士,德行高尚,当为我辈习之。三国志游戏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搞不懂,水镜先生都出来了,出镜率还不是一般的高(好啊好啊),可以说几乎是荆州名士之首的庞德公竟然没戏份,要知道,正是庞德公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起外号高手)实在是无法理解。就算当个事件人物,教授一下能力或者发布一些任务也行啊(算了,不屑为之)。这种巨擘般的人物也许就像他所做的一样,隐于世,算是最好的归宿吧。士元一般都自创,然后让其在野,随他游山玩水。



陆康

  陆康(126—195),年轻时就有义烈之名。最早先受扬州刺史臧旻推举为茂才,然后出任高成县令。由于高成县地处偏远,当地治安很乱,每户人家都备有弓弩,而每次县令一到,首先就征发民力修建城墙。陆康到任后,将这些人遣散,百姓大悦,又以树立恩信为方法,连盗贼都逐渐被收服了。州郡上表彰他的功绩,于光和元年(178年)升任武陵太守,后来又转任桂阳、乐安两地,所到之处都得到称赞。

  之后,汉灵帝为了要铸造铜人,大幅加征税收,百姓贫苦。陆康上表劝谏,被宦官误谗为诽谤圣明的大不敬,幸而御史刘岱(不是被曹操轰成渣的那个)仔细研究了表文后,上奏解释,才只以罢官返乡论处。不过之后,朝廷又重新征召了陆康,担任议郎。

  此时庐江郡出现盗贼黄穰等人,连结江夏等地的势力,多达十余万,攻陷了四个县。朝廷于是任命陆康为庐江太守。陆康就任后,赏罚分明,击破了黄穰等,其它残余也纷纷归降。汉灵帝表彰了陆康的功绩,封陆康之孙陆尚为郎中。汉献帝继位后,天下大乱,陆康冒险派遣孝廉进贡朝廷,被加封忠义将军,秩达中二千石,已经是九卿级别。

  当时,袁术的割据势力屯重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袁因为军队缺粮,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陆康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袁术大怒,派遣孙策攻打陆康,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陆康率军队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皆返庐江,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陆康一直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他就病逝,时年70岁。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古时候瘟疫极其可怕)

  此人并未在游戏中露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说这个人啊?就因为陆逊是他的从孙。

  小说经常这样写:主人公为了收陆逊,都是在庐江之战中救下陆家一家,然后陆家感恩戴德,陆逊就从了(楼主感到深深的套路)。言归正传,陆康的政绩是斐然的,在东汉末年那种大环境下,能够做到公正爱民,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者这么大年纪,率军守城顶住小霸王两年,可见百姓是多么爱戴,其能力不言而喻。

  此人和许劭一样,寿命到了,捞不到上场的机会。楼主觉得可以做为早期剧本的庐江太守(类似于鲍信),虽然酱油,但是在汉末三国的大地神州,谁不是个人物呢?(韩玄:我四维这么渣还不是威震荆南)



乔玄

  乔玄(110—184,《后汉书》作183年),字公祖。梁国睢阳县人。东汉时期名臣。

  年轻时曾任睢阳县功曹,因不畏梁冀,敢于追究陈国相羊昌的恶行而闻名。后被举为孝廉,历任洛阳左尉、齐相及上谷、汉阳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汉桓帝末年,任度辽将军,在任三年,保境安民,击败鲜卑、南匈奴、高句丽侵扰。(就问你怕不怕)汉灵帝初年,迁任河南尹、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170年),迁司空,次年,拜司徒。光和元年(178年),迁太尉。乔玄看到国家日益衰弱,而自已无能为力,于是托病被免职,改任太中大夫。光和七年(184年)6日6日,乔玄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乔玄性格刚强,不阿权贵,待人谦俭,尽管屡历高官,但不因为自己处在高位而有所私请。其人为官清廉,去世后连下葬的钱都没有,被时人称为名臣。

  此人就是传说中的国民岳父--乔大人。在310和311中作为事件人物登场,然而看他的卒年,最早的剧本他就已经不在也是6的飞起。313中也并未登场,甚是可惜。作为玩家,我觉得这是一种损失,好的人或事还是需要宣扬和传颂的,更何况这么有名的人物。

  不过在《三国演义》刘备招亲中,乔玄以乔国老的形象出现(去世好些年了)。在地方志和野史中,也记载了这个形象。但是按《三国志》的记载,孙策、周瑜分别纳大、小乔是在攻破皖城之后;是199年的事。而乔玄183年就已去世,死时已有七十五岁,从年龄上来看,也不可能是大、小乔之父。。。不过话又说回来,玩游戏嘛,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了。对于玩家来说,他给了你两个人如花似玉的老婆,就够了,虽然大多数时候,你得抢。



祢衡

  祢衡(173-198),字正平,三国时平原郡般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颇有才气,但性情狷狭、不能容物。与孔融交好,被孔融推荐去投效曹操。后因羞辱曹操,被曹操遣送去刘表处。后又因对刘表口出恶言,被刘表遣送到黄祖处。黄祖性情暴躁,加之弥衡在宴席上言行失态,遂将祢衡绞杀。

  祢衡到了黄祖处之后,黄祖待他很好。祢衡为他撰写文书,轻重疏密全都安排得当。黄祖常赞其曰这正合我的意思,和我心里想说的话一样。黄祖的长子黄射更是与其相善。有次黄射跟祢衡出游时,一起读蔡邕所作的石碑文,黄射爱其文辞,回去后很遗憾当时没能抄录,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了一遍,还是能记住的,唯有石碑破损处的两个字不明。”于是把碑文写了出来。黄射派人去抄下碑文,回来查对,与祢衡写的一模一样,当时的人无不惊叹佩服。黄射曾大宴宾客,有人向他献上鹦鹉,黄射对祢衡举起酒杯说:“希望先生以鹦鹉作一篇赋,让宾客们高兴。”祢衡提笔便写,中间无更动,文采颇为华美。

  建安三年(198年),黄祖在蒙冲船上大宴宾客,弥衡举止怪异,出言不逊,黄祖觉得难堪而呵斥他,祢衡瞪着他骂道:“死老头说什么话!”黄祖大怒,令卒役把他拉出去,准备施以笞刑。弥衡又大骂不止,黄祖气得叫人绞杀他。黄祖的主簿一向忌恨祢衡,当即就把他杀了。当时黄射听到消息之后,打着赤脚冲过来相救,可惜来不及。尔后黄祖对杀祢衡一事感到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祢衡被杀之时,年止26岁。为天下所嘲笑,文章亦大多丢失。

  看到脸觉得熟悉不?对,就是这货,310的骂神。玩家学习怒骂的导师之一。看到他,就有一种”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既视感。其实作为事件人物,他还是很成功的,印象深刻。然而之后几代就销声匿迹了,313加强估计也不会有了。不过此人绝对奇葩,有大才,”文不加点”这个成语讲的就是他。关键是性格问题,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貌似现在这个社会也不行吧)。其实这种人如果加到游戏里绝对是很有意思的事件人物,类似于彩蛋,可以作为任务的目标或者发起者,玩家完成任务可以增加口才特技或者金钱什么的奖励。

  看完这位名人,他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待人接物要有谦和有礼,性格差不要紧,管不住自己就是自取灭亡,不作死就不会死。



管辂

  管辂(209-256),字公明,三国时代的人物,平原郡人。根据文献记载,管辂容貌丑,没有威仪,爱喝酒。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

  管辂为人极有才华,虽然他也被举为秀才,并出任官职,但是始终没能当上大一点的官。他从事的祸福吉凶占卜的事业,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尤其是在有儒家传统的政府,一般对这类人士是比较疏远的。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所以管辂难得被政府重用,顶多是一些达官贵人请他看看风水,预测一下吉凶,乃至官场升迁。

  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要求的主流男人形象是:有威仪,不苟言笑,中规中矩,慎言慎行,择友而事,凡事中庸,总之,就是一幅道貌岸然的样子。而管辂恰恰相反,“无威仪而嗜酒”,喝酒的时候,还经常讲讲笑话,不管是非,不加选择,“故人多爱之而不敬也”。看起来,管辂是一个快乐而有个性的人,大家都喜欢他,但是不怕他。这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儒家色彩浓厚的主流社会,是比较独特的。

  管辂八九岁的时候,就很喜欢抬头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认识的星星就问人,最敬业的是他“夜不肯寐”。这又是一奇。他父母怕耽误他的睡眠,于是就禁止他看星星。但是管辂还是不肯睡,他说:“我虽年小,然眼中喜视天文,家鸡野鸟都知道天时,更何况人呢?”他常常在地上画日月星辰,说出的话非常人所能言。就连学问很深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大异之才”。

  管辂常说:“忠孝信义,人之根本,不可不厚。”所以他特别孝顺父母,笃爱兄弟,也爱护士友。当时喜欢品评人物的人最后都很佩服他。

  《三国演义》称其为“神卜管辂”,并且被曹操召去占卜于定军山之战,可预测到夏侯渊战死,鲁肃病死,许昌火灾等等之事,无不应验。事实上,定军山之战发生时,管辂只有8岁(发自肺腑的佩服罗老头)。

  此人是士元最好奇的人物之一。在310和311均有登场,虽然是事件人物,但是延寿事件(向南斗北斗献酒食)让大多数玩家都为之心动,毕竟又可以多浪几年了么。这个人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占卜吉凶,所谓的神算估计形容他更贴切吧。313没有他觉得挺遗憾的,这个人物若是以事件人物出现的话,绝对的是玩家拜访最多的人。如果以一般武将登场的话,因为年纪估计只有在后期剧本能见到,不过暗荣按照《三国演义》来设定的话,这位大神估计还能多活跃几个剧本。至于特技么,人德,鬼谋估计到顶也不为过吧。什么叫传奇,他就是传奇。

  顺便给大家分享个小故事,来看看管大神的神奇:

  管辂最著名的,就是预言大名士何晏不久即死。当时何晏是曹魏的礼部尚书,属于大将军曹爽一派的精英人物,与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内士族政治集团明争暗斗。当时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何晏宴请管辂,当时另一曹爽派精英人物邓飏也在坐。何晏说:“闻君算卦神妙,试为作一卦,知位当至三公不?最近接连梦见青蝇数十只,飞到鼻子上,驱之不肯去,有何意故?”管辂说:“现在君侯位高权重,而怀德者少,害怕你的人多,这并不是多福啊!鼻子是天中之山,越高就越能长守富贵。今青蝇是逐臭的东西,而云集鼻子之上,盛衰祸福,不可不慎。谦惠慈和,非礼不覆,上追文王,下思孔子,然后三公可决,青蝇可驱也!”邓飏听了这话,大不以为然地说:“此老生之常谈!”管辂回答说:“夫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这个老生,将要看到你们“不生”了,这是隐语,预言了他们将死。何晏听后说:“过岁更当相见。”过年后再见面,意思是送客。看来何晏心里不大高兴,但是处在他那样的位置和大名士的风度,不便表现出来罢了。况且预言将死,谁能心神安定?管辂回到家把预言说给舅舅听,他舅吓得不得了。管辂说:“与死人语,何所畏邪!邓飏行步,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这是鬼躁之相,将为风所收;何晏神情,魂不守舍,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这是鬼幽之相,将为火所烧。”他老舅听了大怒,骂他胡说八道。过年之后,司马懿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何晏、邓飏等人,夷灭三族。这个时候他舅舅才算服了。



张机

  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后汉书》中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但《名医录》此书在宋代之后就已失传。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为《名医录》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诸史书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至于到底张仲景是不是太守,我觉得讨不讨论都一样)

  张仲景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明末清初医学家)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撰《伤寒杂病论》。该书面世不久即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分论外感寒热与内科杂病,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个人名气很大,很大!游戏里那本贵的一塌糊涂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他写的有没有(然而延长寿命,再贵也买),广告上也时不时就来句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端的是家喻户晓(男人么,到年纪就得补补)。不过游戏里却没有这个人,真是醉了。华神医好歹还露过脸。。。然而很多三国YY小说里,这位大大的出场率就高了去了:什么和华佗二人一内一外,医术互补;主人公习得一手精妙的医术;被主角请去开设国医院,教授医术等等等等。总而言之,在汉末三国时期,张仲景无论是医德,医术都是首屈一指的,个人觉得作为”医圣”,游戏里必须得有啊,至于是不是长沙太守也不那么重要了,剧本里作为在野我想才正是合了他的意吧



董奉

  董奉(200-280,一说220-280),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又号杏林,侯官县董墘村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著名医师,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医术记载较少。其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传说董奉治病,无须馈礼,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年复一年,杏树不计其数,郁然成林。杏子熟时,董奉便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杏林高手”之语,就来源于此。

  对于此人的记载,多是出自于一些地方志,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下面分享几个小故事来看看这位大神的神奇:

  有一个年轻人任候官县的长吏,见董奉当时有四十来岁,他不知道董奉有道术。后来这位长吏罢官走了,五十多年后又担任了另外的职务,经过候官县,见当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五十年前一样。他就问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当年看见你是这样,现在我已白发苍苍,可你却比当年还年轻,这是怎么回事?”董奉含糊地应了一句:“这是偶然的事罢了。”(我们都是傻子)

  交州刺史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经停尸三天,正好董奉在交州,听说后就前去看望,把三个药丸放在死者嘴里,又给灌了些水,让人把死者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不一会儿,士燮的手脚就像能动,脸上有了活人的颜色,半日就能坐起来,四天后就能说话了。(大白天活见鬼的既视感)

  这个人就是三国另一位名医了。看故事有些修真玄幻的味道,但是能作为”建安三名医”之一,医术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这位仁兄出场率确实不高,无论是三国游戏,还是影视剧。然而小说的话,还是有一些的。不可否认的是,古时候医生是比较卑贱的。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医生就归为工,比士大夫一族的地位低很多,是君子所不齿的人。然而时过境迁,仍然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解他,足矣。有诗赞其曰:莲花峰下有仙君,红杏栽成烂若云。植树赈民兼活命,万方齐颂冠医群。



郑玄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东汉经学家、预言家。集两汉经学大成,被称“经神”。

  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数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 “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被称为“神童”,十八岁任乡啬夫。晋为乡佐。北海国相杜密十分器重他,永寿三年(157年),荐入太学,师从第五元先。延熹三年(160年),与卢植同拜马融为师,学习古文经学,又游学于幽、并、兖、豫诸州。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后因党锢事件而被禁,在这14年中,专心著述,遍注群经,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黄巾之乱时,朝廷大赦党人。然而朝廷屡次征辟郑玄,皆拒。直到董卓专权时期,仍旧不仕。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是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

  191年到196年,郑玄从徐州居住又迁到高密,年已70才算是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恬,他老当益壮,仍终日精研经典,博稽六艺,并时常睹览秘书纬术。据《后汉书》本传记载,郑玄在回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大批黄巾军,但他们却对郑玄十分尊重:“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黄巾军尊重士人,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而郑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在颠沛流离中非礼不动,也是他能够获得黄巾军尊重的原因。据《后汉纪·献纪》,高密一县,竟未受黄巾抄掠。回到高密后,孔融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称之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他竟又惨遭人伦大变,在与袁谭的战斗中,他仅有的一个儿子牺牲。经受了老年丧子之痛。。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已经74岁了,饱经沧桑,身体常觉不适。这一年,袁绍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会战。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叫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病势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在注释《周易》。(沉重)

  这就是汉末一位天才级学霸的传奇故事,这位学霸以高深的学识,征服了天下人,唯一可惜的是,被袁绍一家坑惨了(袁绍:我坑人毫不迷茫)。然而游戏里竟然闻所未闻。。。倒是《三国演义》提及了此人,并且在一些三国YY小说里被描写成汉末三国第一文人(我觉得写得不错)。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统一了古今经学,并自创学派。这种类似的成就历史上也没多少人能够完成。当然对于游戏来说,战斗才是主旋律,对于深层次的文化体现,就不那么侧重了。若是将此人设定在游戏里,还是有一定可玩性的。在几个早期剧本中,他必定是玩家争抢的S级人物,内政系顶级的存在。关键是他的学生遍布天下,潜在的挖掘机啊



蔡邕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人,中国东汉末年名士。东汉著名才女蔡琰之父。蔡邕博学多才,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尤擅书法,发明飞白书。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亦称“蔡中郎”。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因为不喜宦官专权,屡招不仕。公元170年(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熹平四年,蔡邕等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许可。蔡邕亲自用丹砂将经文书写于石碑,再命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经。公元178年(光和元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并下诏召蔡邕等人,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他们关于灾异及消除变故所应当采取的办法,蔡邕于是上奏认为妇人、宦官干预政事,是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灵帝在看了奏章后很是叹息,结果奏章被曹节在后面偷看了,就向左右的人泄露了全部内容,致使事情泄漏。后蔡邕不容于内宠,乃亡命江海,隐居于吴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十二年。有一次,他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赶快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这就是焦尾琴。

  董卓专权时期,强令蔡邕出仕,最初蔡邕不肯,董卓威胁他说,“我力能族人”(满门抄斩),于是蔡邕赶忙坐牛车,前往洛阳报到,后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候,颇受重用,“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董卓被杀,蔡邕伤感其遇,被司徒王允下狱,公卿们都惋惜蔡邕的才学,劝王允赦免蔡邕,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奈失人望乎?”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没有保存原稿流传下来,大多由其女蔡琰,在曹操的救助下,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

  所以这就是另一位国民岳父—蔡大人了。说实话,名气太大,有时候也不见得是件好事,所谓树大招风。再者,朝堂之上,尔虞我诈,能不BB最好,有些人就等你说话好搞你,管你是真有罪还是莫须有。所以没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有些事情最好是烂在肚子里,不是5级绊或者有交易(你懂的)最好不要聊。。。三国志游戏挺奇怪的,这位大大有名的人物,无论正史还是演义都出彩的人竟然会没有。如果说是把机会留给她女儿,我呵呵了之。然而在各路三国小说里,岳父的春天算是来到了,主角不仅抱得美人归,还为自己带来了一位大才坐镇后方,正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以全面提升主角政治,文学,道德水平(偏题了。。。)。希望他登场的玩家很多,士元也是。所以士元自10代以来,每代都会自创这位岳父。在三国志13里,完全可以是他女儿的强化版,活跃在早期剧本中,他也必然是一位玩家争相登庸的人物吧。



热门搜索

手游排行榜

  • 最新排行
  • 最热排行
  • 评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