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全系列游戏大总结

时间:2017-09-20 来源:88130安卓下载 作者:佚名

我算是一个半哈利迷了,虽然痴迷于游戏电影,但是从来没看过书,所以我不能说改编的游戏是不是忠实于原著,不过,这些游戏基本上都是在电影情节的基础上改编的。
《哈利波特》系列游戏由美商艺电Electronic Arts旗下的不同工作室制作的,从2001年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到前两天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推出,和电影一样,总共发行了八部。我印象里,游戏的发行时间始终和电影的上映时间保持一致。
为这八年的游戏旅程,我想写一个总结,但是纠结于是按照游戏推出的顺序还是自己玩的顺序,毕竟我玩哈利波特系列游戏的不是第一作而是《密室》那部,后来也是先玩的《混血王子》再玩的《凤凰社》,不过想想,还是按照作品推出的顺序写吧,对大家来说,更能接受一些。

200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2001年的电脑游戏发展的没有现在这样的华丽,玩过《极品飞车5》的人一定了解,那时这款游戏的画面质量已经算是上乘了,《哈利波特1》的画质和它差不多。作为《哈利波特》系列游戏的开山之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奠定了后来游戏发展的基本框架。这款游戏讲述的是哈利来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第一年的故事,情节和电影发展基本相同。哈利通过魔法课程,吃遍地的全口味豆和恢复体力的巧克力蛙,还有一些卡片供收集,这几个元素一直保持到第三部。在游戏里,玩家只可以扮演哈利波特,而且游戏也是以哈利波特的视角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哈利的好友,比如罗恩和赫敏,一直在帮助他,像马尔福这样的反派角色也时不时出来捣乱。
游戏过程是线性的,也就是有的场景只经历一次,如果错过了寻找东西可能就要重玩游戏了。
出于游戏的体积的限制,游戏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漫画加旁白配音的形式展现的,没有制作动画,现在想想效果也不错。
这款游戏的难度比较大,因为视角不太流畅,操控性一般,哈利攀爬跳跃只有一个姿势,非常雷人。所有人物说话都不张嘴,显示出游戏并没有在细节上下功夫,但是这丝毫不改变我对它的评价——这是所有八部作品中最好玩的一款,情节多样,而且内容繁多。最终BOSS是打败奇洛教授,因为他是伏地魔灵魂的附体,过程是这样的:在一个圆形的场景里,玩家首先通过摧毁石柱砸奇洛教授使之损血,如果用得好,6根柱子可使他损失一半的血,然后调整镜子的角度,将教授发来的魔法反弹回去,就能击败他,直接攻击教授是不可以的。

2002年《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采用了新的DirectX 8.0技术和新的引擎开发的《哈利波特与密室》游戏,继承了第一部的特色,同时将游戏变得开放,玩家可以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大厅和楼外自由移动,所有任务基本上都在这两个主要场景展开,只是何时进行完全是玩家说的算。
在这款游戏里,有101张卡片可以收集,大多数是可以重复进入场景收集的,而极少数的,比如刚开始来学校和最后进入密室是不可以再次进入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用全口味豆换得到这些错失的卡片。同时,魁地奇比赛不再在主菜单中单独列出,比赛方式也刺激起来。
最终BOSS是杀死密室里的蛇妖。这个过程和电影中描述的完全不同,温柔了不少。BOSS有两种形态,第一形态是用魔法攻击石头砸蛇妖的头,很简单,等蛇妖损血一半后,葛莱芬多宝剑出现,拿起宝剑,直接蓄力向蛇头发射闪光球。可笑的是,蛇妖没那么庞大,是从四个下水道口随机出现的。

2004年《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采用更高级的DirectX 9.0技术开发的第三款作品《阿兹卡班的囚徒》将游戏的基本玩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游戏里,玩家可以分别扮演哈利、罗恩和赫敏并为他们每个人设计了专门的关卡魔法。
游戏又扩充了霍格沃茨学校的规模,细节处理得更加细腻逼真,而三位主人公也变得成熟多了;取消了魁地奇,改为骑鹰马钻圈,风景也同样怡人。
游戏的情节比较简单,没有离开前两作的基本模式,创新也不多。最终BOSS是这样的:哈利被摄魂怪包围,摄魂怪一共出现三波,第一波五个,第二波六个,第三波七个,哈利被固定在场景中间不能动,只可以360度视角查看,在完全失血之前,用蓄力的Expecto Partronum咒语将摄魂怪打晕,当所有摄魂怪同时处于被击昏的状态时就进入了下一波,一共三次。最后一次因为摄魂怪多,时间比较紧张,对视角和咒语控制要求较高。

2005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这是这个系列最怪异离奇的一作,不仅画质粗糙,人物塑造的像鬼一样恐怖,而且章节之间联系非常少,基本上没有什么情节联系着。
游戏讲述的仍然是三个好朋友的冒险之旅,视角却从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俯瞰,而且取消了鼠标,改为纯键盘操作。增加了许多怪诞的咒语,他们单纯为游戏而产生,攻击同一个怪,被好友举起来再攻击和直接攻击的咒语是不一样的。不收集卡片了,改为收集霍格沃茨徽章,只有收集到一定数量的徽章才可以进入下一章节,所以每个关卡都是可以重复进的,第一次进是为了做任务,而后来因为重复进了,场景开放了,路线也不一样了。
这一集中,伏地魔真身出现,所以游戏的最终BOSS就是打败伏地魔。有两个形态:刚开始伏地魔会召唤出许多骷髅,把所有的骷髅全部消灭,此时的伏地魔只是一个旁观者。第二形态就和电影里的差不多了,两人的魔法连成一线,用中心的闪光球去摧毁场景里能摧毁的所有东西,然后伏地魔会让一个雕像飞起来砸哈利,躲过攻击后用闪光球穿过暂时落地的雕像,如此往复三四次即可通关。

2007年《哈利波特与凤凰社(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这部场景制作的非常恢弘,把电影中整个霍格沃茨学校全容纳进来,非常真实,玩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整个游戏完全按照电影情节发展,因为场景太大,进入下一个任务,走起来都要费一段时间。
我觉得改作是整个系列第二好玩的一部,支线任务和主线任务搭配的非常到位,变化多样,不至于乏味。游戏加入了直接战斗情节,这也是为了适应故事的发展需要,所以最后的BOSS战,打败伏地魔,战斗的火药味更加浓厚起来。
首先玩家要控制邓布利多,用之前学过的方式打败就行,然后伏地魔钻入哈利的大脑,按照说明按伏地魔魔杖挥动方向相反的方向键就可以通关。

2009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从这一代开始,游戏的定位全变了,如果说之前是动作游戏的话,那这部和第七部就是纯粹的射击游戏,只不过不是枪,而是手中的魔杖。整个游戏也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游戏玩法只是简答的战斗、配魔药和魁地奇钻圈的重复进行。游戏也把整个霍格沃茨引进来,场景也同样非常大,唯一的收集要素就是找到遍布学校的150 枚徽章。我只找到了147个就实在找不到了,这在网络上也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这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最终BOSS,哈利跟着斯内普跑了出去,在路上碰见不断出现的食死徒,和贝拉特里克斯大战一番,就算结束了。

2010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这款游戏评价相当糟糕,建模一般,操控一般,情节一般,除了战斗就是战斗。取消了之前的霍格沃茨的庞大场景,任务基本上是线性发展的,只有两处出现了四个小任务,可以随便选择,但都必须完成。而这几个小任务,除了救人,就没什么了。
将近6个G的游戏体积有三分之二是过场动画,从某个意义上说,玩这款游戏就是在看电影。而人物配音,除了贝拉特里克斯的声音太尖细了,其他都很真实,据说像罗恩和赫敏都是电影演员的原版配音呢!因为故事终结于小精灵多比之死,所以游戏没有最终BOSS。

20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2)》


因为上部恶劣的表现,游戏工作室对这款游戏进行了改良。作为整个系列作品的收官之作,玩过后感觉还算过得去的。
收集死亡圣器的信标和水晶球,可以解开挑战模式和音乐以及人物介绍的附加奖励。所谓的挑战模式,就是玩和故事情节相同的内容,只不过计算时间不断刷新罢了。
最终BOSS当然是伏地魔了,一共分三次攻打。伏地魔果然名不虚传,发射魔法就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的。第一次,伏地魔宣布哈利死了之后,哈利复活突然从海格手里跳下来,在霍格沃茨大门前的花园和伏地魔正面交锋,纯打斗过程,没什么可说的。第二次在阁楼的木质长廊上,伏地魔每叫喊一次,可活动范围就变小些,最后也是面对面交锋;第三次也是在大门前的花园,当纳威用葛莱芬多宝剑杀死蛇怪纳吉尼之后,伏地魔最后挣扎。这时,哈利和伏地魔的咒语像第四部最后那样成一条线,玩家使用方向键控制中间的光球持续在伏地魔面前停留使光球向伏地魔那边移动,两轮相同的焦灼状态后,因为没有了魂器复活,伏地魔中了自己得阿瓦达索命咒死了。
这个系列的八部游戏通全部关,费时费力,了结了自己得心愿。哈利波特的故事带给我们是整个一代人的回忆,如今也走向了重点,而游戏的制作,有好有孬,良莠不齐,算不上特别出色,也称不上过于低级趣味。回首八年游戏旅,小生感慨。
除了这八部正统作品,著名的积木公司乐高LOGO也被授权制作了两款哈利波特游戏:《乐高哈利波特1-4年》和《乐高哈利波特5-7年》,以积木的可爱造型再现了哈利波特的七年传奇。前者已于去年中旬发行,而后者也将于2011年末前推出。

热门搜索

手游排行榜

  • 最新排行
  • 最热排行
  • 评分最高